教育部公布一种新证书!大学生拿不到没法毕业

  教育部召开了2019年第三场教育新春发布会,解读日前国务院印发的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。对做职业教育的同仁很大利好!

 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《方案》主要内容和下一步贯彻落实的考虑,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、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楼旭庆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分别介绍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、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和1+X证书制度试点的工作考虑。

 

  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如何建?如何支持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?启动1+X证书制度试点有哪些工作考虑?

  《方案》提出,要多措并举打造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到2022年“双师型”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。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?下一步如何建设?一起听听黄伟副司长怎么说↓↓↓

  看数据

  2018年,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.2万人,其中,中职专任教师83.4万人,高职专任教师49.8万人。

  “双师型”教师总量为45.56万人,其中,中职26.42万人,占专任教师比例31.48%;高职19.14万人,占专任教师比例39.70%。

  看举措

  按照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》的决策部署,教育部通过健全职业院校教师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、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、校企共建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培训基地、选聘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等举措,推动职业院校“双师型”教师规模不断扩大,“双师”素质持续提升,“双师”结构逐步优化,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。

  看谋划

  一是完善“双师型”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。研制《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》。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体系,明确新时代“双师型”教师素养的国家要求。优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布局结构,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、综合性大学参与、产教融合的职教师资培养新体系。建立“双师型”教师资格准入、任用管理制度。

  二是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。印发《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》。聚焦战略重点领域,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,推动实施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、项目式教学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,分级打造师德高尚、技艺精湛、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骨干教师、专业带头人、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。

  三是聚焦“1+X”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。对接“1+X”证书制度试点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,培育一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。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,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境外培训计划,分年度、分批次选派职业院校骨干教师校长赴德国研修,学习借鉴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先进经验。

  四是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。建立校企共建的100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。职业院校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。完善“固定岗+流动岗”资源配置新机制,支持中职、高职、应用型本科高校聘请产业导师到学校任教,遴选、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。

  《方案》提出“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”的发展目标。如何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?下一步有哪些打算?一起听楼旭庆副巡视员的介绍↓↓↓

  看数据

  国家发展改革委、教育部“十三五”期间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,支持各省份推荐的100所应用型高校建设,中央预算内投资“十三五”期间对每所项目高校拟投入1亿元。

  广东、河南等20多个省(区、市)出台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文件。

  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改革试点,大多数是学校整体转型,部分高校通过二级学院开展试点。

  看进展

  教育部通过部门协同、部省合作,持续推动转型改革向政策保障、深度转型、示范引领迈进。一是做好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;二是支持省级试点高校发挥示范作用;三是加大对应用型高校的投入力度;四是完善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。

  看谋划

  ■ 一是要支持各地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,在高校设置工作中更加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,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,推动高等学校多样化办学、特色化发展。

  ■ 二是推动高校招生计划向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倾斜,提高应用型、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。新增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主要向应用型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。

  ■ 三是重点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实训实习环境、平台和基地建设,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,建设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、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设施。

  《方案》明确提出,在职业院校、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“学历证书+职业技能等级证书”(即1+X证书)制度试点,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,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。1+X证书制度如何推进?王扬南所长为你解读↓↓↓

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什么?

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、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,也是对学习成果的认定。

  证书体现岗位(群)能力要求,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,全面涵盖专业知识、职业素养和技能操作,分为初级、中级、高级。

  院校在试点工作中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,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,处理好1与X的关系,坚持育训结合、内外结合、长短结合,促进书证融通,以人才评价模式改革带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。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考核,不作为毕业的限制条件。

  1+X证书制度

  如何设计?

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1+X证书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,是一种新型证书。

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与实施,将按照“放管服”改革要求,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,健全社会参与机制,面向社会招募培训评价组织,实行目录管理,建立退出机制。

  培训评价组织对接职业标准,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,按有关规定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,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、评价并发放证书。

  教育部将联合行业部门、行业组织,并积极发挥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,定期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关工作进行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的抽查和监督,对培训评价组织行为和职业院校培训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。教育部、人社部两部门目录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,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。

  下一步

  如何推进?

  1+X证书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,要从试点做起,稳步推进。下一步,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试点方案,坚持政府引导、市场调节,育训结合、质量为上,管好两端、规范中间,试点先行、稳步推进的原则,在部分省份和学校,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,部署启动试点工作。来源:微言教育

版权声明:本站部分图文转自网络,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